以下文章来源于科技与金融杂志 ,作者编辑部
文|周会霞 编校|吴政希
图|由受访者提供
2022年,数字人民币依旧是数字经济最火热的主角。从乡村振兴到数字冬奥,从商超零售到缴税试点,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丰富,由此带来的创新需求和产业迭代机遇也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据不完全统计,2021—2022年数字货币行业发生融资事件18起,融资金额达数十亿元。《科技与金融》记者通过梳理相关金融科技上市企业公告也发现,已有多家企业在其投资平台上就数字人民币业务进行发声:拉卡拉称正着手推进手环等硬钱包研发,广电运通已参与了多家银行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发放项目,高伟达表示其具备了数字人民币及信创相关技术储备……长亮科技相关业务负责人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表示,公司已协助金融机构客户参与了多地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及推广,并研发了合作银行的数字人民币钱包产品。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加入到了数字人民币的行业生态共建中。
重塑支付服务格局
根据央行数研所统计,截至2022年8月31日,数字人民币试点从原来的“10+1”试点地区拓展到15个省份的23个地区,累计交易笔数已超3.6亿笔,交易金额达1000.4亿元。
风口之下,资本蜂拥而至。除了在一级市场异常活跃,在二级市场中,数字人民币的相关概念股也备受追捧。2022年初,相关概念股曾连续收获十多个涨停板,主力资金对数字人民币的乐观预期可见一斑。
在长亮科技数金子公司业务部市场总监罗专看来,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运营机构都只是配合央行做一些前期的试点工作,其盈利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数字人民币也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
一旦数字人民币大面积试点或推广,必然产生海量的数字化支付场景,由此带来的产业迭代需求,才是业态内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机遇。
“在数字人民币创新的过程中,用户对渠道的依赖还将不断降低,这也将重塑支付服务格局。”罗专称,这也正是资本早早布局的原因。
近十年来,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为代表的电子钱包的崛起,曾打破过中国支付产业链的模式,并从中分得一杯羹。但是,作为非现金支付的方式,基于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行卡的支付需要通过清算机构实现资金流和现金流的统一,产业链所有玩家的收入均来自于用户支付的手续费。
而作为支付即结算的法定货币形式,数字人民币的债券转移可直接在消费者和商户之间完成,并不需要清算机构参与,这意味着支付的链条将被大幅缩短,手续费被取消。随着现有支付格局的重塑,金融科技产业也将发生重大变革。
对此,长亮科技早有布局,并已做好相关技术储备。罗专表示,长亮科技的强项主要是为银行进行系统建设,搭建数字人民币的受理环境。
基于公司20多年来在银行核心系统与支付系统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以及公司对数字人民币技术策略及应用场景的分析,长亮科技已与多间银行合作研发了数字人民币钱包产品,并与部分客户进行了研发技术对接,目前已具备完整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平台整体解决方案和落地实施能力。
从场景与技术角度来看,随着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丰富化,其支付交易一定是高频且高并发的,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使用,非常需要银行相关系统的配合与改造。对于长亮科技对此是否做好了长期的准备的提问,罗专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数字人民币未来一定是一个业务流量非常大的系统,长亮科技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银行未来10到15年中的高性能、高并发的需求,在技术架构方面已经有很多前瞻式的考量,因此将有能力承接数字人民币带来的爆发式增长。”
拓展特殊应用场景
如前文所述,数字人民币累计成交额之所以突破千亿元大关,应得益于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截至目前,各地除了日常消费、封闭试点等通用场景,也在打造一些特殊场景,如消费红包、政府补贴、专项资金、预付费等,支撑这些场景的智能合约技术也成为不少金融科技企业布局的重点。
事实上,智能合约在数字人民币推广初期并未被立刻成为焦点。对此,长亮科技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部门技术总监刘明晶解释称,数字人民币在试点之前都在做基础场景,但其在B端的发展仅仅依靠传统支付场景是不够的,在进入创新场景时,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智能合约技术才能完成。
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技术应用,是通过对特定数字人民币设定支付限制条件,如特定场景、支付条件、支付金额等,用技术手段杜绝预付卡资金被挪用的可能。
具体而言,在预付资金管理领域,智能合约可以有效防范资金挪用,实现透明管理,兼顾现有商业模式。在财政补贴、科研经费等定向支付领域,智能合约能够监测支付用途,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在资金归集、智能分账等资金结算领域,智能合约能解决支付交易处理的合规问题,提高资金处理的准确性与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处理差错和风险。
“目前智能合约的应用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央行没有开放智能合约的接口,大多数企业也属于观望的状态,整体技术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运转。”在刘明晶看来,智能合约的推广有赖于央行数研所提供平台和开发接口,制定基本规则,有实力的机构再研发各类型的智能合约接入,而其能否广泛地应用,更多地取决于能否建立起可信的、开放的生态体系。
“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技术应用是值得探索和推广的,长亮科技也进行了一年多的布局,已经申请了几个相关专利,AI部门还自主研发了智能合约生成系统,可以为每个银行的客户提供一个数智孪生机器人,进行贷款全过程的数字化分析、评估和协商。”他说道,长亮科技计划通过运用智能合约技术完善智能分账的流程,使消费资金所有权比之前更明晰,保障资金及时自动划转的场景,依赖可信信息实现商户、银行的数字经营、数字营销等场景落地。
各方权责利尚不清晰
作为金融科技多年的参与者和观察者,长亮科技数金子公司业务总部总裁助理杨小强对数字人民币的前景也十分看好,但他对行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疑虑:运营机构在数字人民币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这几年我们在与客户合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一点是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各方的权责利关系还不清晰,这使得一些商业银行在推广数字人民币过程中的积极性并不高。”
杨小强说道,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了10家指定运营机构,包括六大国有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央行、运营机构和商业银行之间关系的不同安排,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数字人民币发展产生影响。
他解释道,在目前的模式下,非指定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若想开发数字人民币业务,需要对接到指定运营机构的端口,一来接口有限,商业银行不一定能在短期内满足客户的兑换需求,二来商业银行要将自己的客户身份数据和业务数据提供给了运营机构,这些都可能会打击非运营机构银行服务数字人民币客户、开展业务的积极性,阻碍数字人民币发展流通。
随着数字人民币的进一步发展,运营机构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和其他商业银行的关系,如何获取一定收入以保证运营通畅,应该有哪些规定对其进行约束,都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规矩定好了,大家的疑虑打消了,各种创新应该会很快到来。”杨小强称。
新冠疫情以来,全球数字化转型与数字货币研发均按下了快进键,这也为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为了抢抓机遇,长亮科技已在长沙设立了一个服务于数字人民币相关应用场景的子公司,为银行提供数字人民币受理场景搭建和推广服务。
与此同时,坚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疆拓土的它近期还收到了泰国金融局的邀请,为后者提供数字货币业务运营模式等各方面的建议。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出海之路也正在提速。